脊動組出去玩...啊不對是出去觀察和學習

        我們在生資週之前都會有不定期的賞鳥或是夜觀等活動。由有經驗及知識背景的學長姐們領導,讓我們對平常不熟悉的生物有更深入的認識。

黑眶蟾蜍

拍攝地點:蘭潭環潭公路
學名: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
分布:廣泛分佈於中國大陸西南部及南部、台灣、亞洲南部、斯里蘭卡、印尼及婆羅州等地。
特徵:黑眶蟾蜍因從吻端、上眼瞼到前肢基部有黑色隆起稜而得名,體色呈黑色或灰黑色,體長約5至10公分,全身佈滿黑色粗糙的疣眼後有一對耳後腺鼓膜明顯指(趾)端黑色,好像擦黑色的指甲油。
棲地:分佈於海拔600公尺以下的平地及山區,常在住宅附近、草澤、稻田、空地等開墾地出沒。



斯文豪氏攀蜥

拍攝地點:蘭潭環潭公路
學名:Japalura swinhonis
分布:臺灣特有種蜥蜴,廣泛分布於臺灣本島平地至1500公尺以下低海拔山區,以及離島蘭嶼、綠島、小琉球。
特徵:體長約8公分,最大全長可達31公分的蜥蜴,也是臺灣產攀木蜥蜴中體型最大的種類。尾部不會自割的斯文豪氏攀蜥,體背以黃褐色為主,背部兩側有菱斑連貫成黃綠色縱帶。
棲地:為樹棲性蜥蜴,喜好的棲息環境與其他攀蜥類似,同樣以樹林邊緣為主,樹叢旁的小徑,或是大樹樹幹上都不難發現其蹤跡。斯文豪氏攀蜥領域行為明顯,當雄性個體發現有動物接近時,便會將喉部擴張,同時喉部的白斑也因喉部顏色變暗而更加顯著,並藉由持續做出伏地挺身的威嚇動作來宣示領域。日行性的斯文豪氏攀蜥,主要以昆蟲或是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。


澤蛙

拍攝地點:蘭潭環潭公路
學名:Fejervarya kawamurai
分布:廣泛分佈於中國南部、山東及甘肅、巴基斯坦、印度、斯里蘭卡、尼泊爾、日本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及印尼。
特徵:又稱為田蛙,體長約4至6公分。澤蛙的上下唇有深色的縱紋,如同畫上紋面的原住民。背部有許多長長短短的棒狀突起,顏色及花紋多變,讓人覺得每一隻長得都不一樣。一般是褐色或深灰色,有時雜有明顯的紅褐色或綠色斑紋。有些個體在背部中間有一條金色背中線,非常的醒目。
棲地:是台灣平地最常見的青蛙之一,喜歡棲息在稻田、池塘、湖沼及水溝附近。


洋燕

拍攝地點:灣潭國小附近
學名:Hirundo tahitica namiyei
分布:分布自印度南部、斯里蘭卡至琉球、台灣、東南亞、新幾內亞及西南太平洋諸島。台灣分布於全島的平地至海拔 2,300m 的山區。
特徵:雌雄鳥同型。前額栗色,其餘背面及尾羽黑色而有藍綠色金屬光澤。眼先絨黑色,頰、頦、喉及前頸淡栗褐色,至前胸稍淡。
棲地:常於農耕地、鄉村小鎮的住家附近或山坡上空飛行捕食昆蟲。


紅尾伯勞

拍攝地點:灣潭國小附近
學名:Lanius cristatus lucionensis
分布:在西伯利亞中部至俄羅斯遠東區、中國中部、南部和東北及日本繁殖,在南亞、東南亞、菲律賓、巽他群島(Sunda Islands)度冬。台灣可見於全島平地至高海拔山區。
特徵:本種的4個亞種都在台灣出現,因此個體外形有相當多的變異。L. c. cristatus 即褐頭紅尾伯勞。此亞種的成鳥頭頂紅褐色,背部為較黯淡的紅褐色,尾羽棕色、基部紅棕色。臉部有黑色眼罩,其上有白色眉線,前額有白色額帶。喉部白色,身體腹面皮黃色。 L. c. confuses 是東北亞種,外形與褐頭紅尾伯勞十分相似,僅額帶較寬,身體背面的紅褐色較淺也較灰。L. c. lucionensis 即灰頭紅尾伯勞。此亞種的頭頂灰色,背灰褐色,前額有白色額帶,黑色眼罩上方白色眉線很窄,逐漸淡入頭頂灰色。 L. c. superciliosus 是日本亞種,白色額帶及眉線都很寬,與黑色眼罩形成強烈對比。
棲地:常出現在森林邊緣地帶或有棲枝的草地上。


大卷尾

拍攝地點:灣潭國小附近
學名:Dicrurus macrocercus harterti
分布:台灣分布於全島平原及海拔1,000公尺以下的淺山地帶,離島於澎湖、蘭嶼、綠島、龜山島皆有少數紀錄。
特徵:雌雄鳥同型。體長約29cm。全身烏黑帶有光澤。尾甚長,末端較寬、分叉且略上翹。虹膜暗褐色。喙黑色,粗厚強健,上喙尖端略下彎,喙基部有剛毛。腳黑色。
棲地:本種棲息於平原農地、丘陵及低海拔山地中較高度開發的地區。


白鶺鴒

拍攝地點:灣潭國小附近
學名:Motacilla alba leucopsis 
分布:廣泛分布於平地及低海拔山區接近溪流或水體的地區。非繁殖季時加入其它亞種的度冬族群,海拔分布可以高至 3,000 m。
特徵:體長約19cm。不同亞種的雌雄鳥、冬繁殖羽、成幼鳥之間的羽色均不相同。所有亞種成鳥的喙、眼、腳皆為黑色。M. a. leucopsis成鳥的冬繁殖羽皆無過眼線
棲地:通常見於平原的濕地及低海拔的水域,包括農耕地、河床、池塘、堤岸、住家、道路等環境。頗能適應人類以及都市環境,台灣許多城市皆有白鶺鴒夜間群棲在鬧區樹上的的報導 (e.g., 曹美華、余素芳 1992)。


黃尾鴝

拍攝地點:灣潭國小附近
學名:Phoenicurus auroreus auroreus
分布:繁殖於西伯利亞、蒙古、朝鮮半島至華北、東北至中國西南山區,度冬區在日本、華南、中南半島北部至緬甸、印度及台灣、海南島。台灣出現於平地至中海拔山區。
特徵:雌雄鳥體色不同。雄鳥額石板黑色,頭上至後頸暗鼠灰色,背、肩羽黑色,腰及尾上覆羽栗赤色。雌鳥頭、頸部、背、肩羽均為帶赤色的灰褐色,胸、腹為帶黃白色的淡褐色,尾下覆羽栗赤色。
棲地:開闊的疏林、高草叢環境,亦出現於農耕地或農家附近的圍籬等處。


磯鷸和翠鳥

拍攝地點:灣潭國小附近
1. 磯鷸
學名:Actitis hypoleucos
分布:繁殖於歐亞大陸的溫帶及寒帶地區,冬季遷移至非洲、中東、亞洲南部、南洋群島及澳洲。台灣普遍分布於海岸至丘陵溪流湖泊的濕地。
特徵:雌雄鳥同型。繁殖羽體背自頭上經頸、背至腰及尾上覆羽為綠褐色,羽上有黑色軸線,眉斑白色,喉白色,頰、頸、胸為白底帶褐色縱斑。腹及尾下覆羽白色。非繁殖羽,背面及胸部的縱紋變得較不明顯。飛行時白色的翼帶很明顯。
棲地:廣泛分布於河口、海岸、沼澤、山區溪流、湖邊等,以及市區的排水溝。

2.翠鳥
學名:Alcedo atthis bengalensis
分布:全球分布於歐洲、北非、中東、中亞、南亞、東亞、東南亞、南洋群島及新幾內亞。台灣普遍分布在海拔1,200公尺以下的水邊。離島中的澎湖群島、台東蘭嶼與綠島、宜蘭龜山島、基隆彭佳嶼以及金門、馬祖列島都有出現的紀錄。
特徵:雌雄鳥體色相似,喙大而尖,體型粗短,尾短。頭上為暗綠色,有鮮綠色橫紋及藍斑點,耳羽白色,腮、喉白色,背面寶石藍色。腹面橙黃色。雄鳥喙黑色,雌鳥下喙基紅色,腳紅色,眼黑色。
棲地:普遍生活於海拔1,200公尺以下的溪澗、河川、池塘、灌溉渠道的岸邊,也會出現在海邊、河口及紅樹林間。



 掉落地面的蛋殼


朱鸝
 公鳥

 母鳥

拍攝地點:灣潭國小附近
學名:Oriolus traillii ardens
分布:全世界僅分布於東亞,包括喜馬拉雅山區、中南半島、中國西南及台灣。台灣主要分布於海拔300至1,000公尺之間的闊葉樹林,數量稀少,而且分布並不普遍,以東部的族群較大。
特徵:體長約25cm,雌雄鳥的羽色略有不同。雄鳥喙鉛色,虹膜白色,頭、頸、上胸及翼為黑色,其餘部分皆為鮮朱紅色,腳鉛色。雌鳥的羽色類似雄鳥,但胸及腹雜有白色羽毛及黑色縱斑。亞成鳥的頭、頸、上胸及翼為暗褐色,背、尾羽及尾下覆羽暗紅色,胸至腹部污白色,雜有暗褐色縱斑。
棲地:棲息於低海拔山區,喜愛在闊葉林內活動,大多單獨出現。


白環鸚嘴鵯

拍攝地點:灣潭國小附近
學名:Spizixos semitorques cinereicapillus
分布:分布於中國的中部、南部以及台灣、越南北部。台灣的族群廣泛分布於中低海拔郊區和淺山地帶。
特徵:頭頂與頸後石板灰色,前額白色,臉黑色,臉頰與耳羽有數條白色細紋,喙粗厚而短,白色或黃白色。身體背面顏色較腹面深,背部及翼的覆羽橄欖綠色。
棲地:在中低海拔山區相當常見的鳥,常單隻或成對出現於平地和淺山地區的樹林邊緣和灌叢區。



參考資料:
1. 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 (Schneider, 1799)  黑眶蟾蜍《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-TaiBIF》。http://taibif.tw/zh/namecode/416157?page=8
2. Japalura swinhonis (Günther, 1864)  斯文豪氏攀蜥《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-TaiBIF》。http://taibif.tw/zh/namecode/380625
3. Fejervarya kawamurai Djong, Matsui, Kuramoto, Nishioka, and Sumida, 2011  澤蛙《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-TaiBIF》。http://taibif.tw/zh/namecode/380034
4. Hirundo tahitica namiyei (Stejneger, 1887)  洋燕《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-TaiBIF》。http://taibif.tw/zh/namecode/380364
5. Lanius cristatus lucionensis Linnaeus, 1758  紅尾伯勞《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-TaiBIF》。http://taibif.tw/zh/namecode/420273
6. Dicrurus macrocercus harterti Vieillot, 1817  大卷尾(本島亞種)《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-TaiBIF》。http://taibif.tw/zh/namecode/420271
7. Motacilla alba leucopsis (Gould, 1837)  白面白鶺鴒《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-TaiBIF》。http://taibif.tw/zh/namecode/420249
8. Phoenicurus auroreus auroreus (Pallas, 1776)  黃尾鴝《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-TaiBIF》。http://taibif.tw/zh/namecode/380393
9. Actitis hypoleucos (Linnaeus, 1758)  磯鷸《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-TaiBIF》。
http://taibif.tw/zh/namecode/404540?order=solr_document_3&sort=asc
10. Alcedo atthis bengalensis (Linnaeus, 1758)  翠鳥《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-TaiBIF》。http://taibif.tw/zh/namecode/380272
11. Oriolus traillii ardens (Vigors, 1832)  朱鸝《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-TaiBIF》。
http://taibif.tw/zh/namecode/380331
12. Spizixos semitorques cinereicapillus (Swinhoe, 1871)  白環鸚嘴鵯《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-TaiBIF》。http://taibif.tw/zh/namecode/380441?order=solr_document_3&sort=asc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植物組大採之阿里山森林遊樂區Day1 part(2)

植物組大採之阿里山森Day2

無脊椎動物組-海報介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