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採:為期兩天的驚喜

        每年到了生資週的準備期間,最令人期待的就是大採啦!大採可以說是系上學長姐、學弟妹們所有自行籌辦的野外活動中最大型的。整趟旅程都是學長姐帶領我們這群學弟妹到各個景點觀察、記錄。連平常不太出野外的同學都一起來參加了,所以這兩天下來還滿有趣的。
        第一個地點就是位在台18線(阿里山公路)旁的山羊古道啦!

這座長鬃山羊的雕像就位在山羊古道的入口。上面的細節真是令人看了不禁暗自讚嘆。

這是我們看到的第一隻猛禽:大冠鷲。飛行時像V字的形狀是牠的特色之一。

學名:Spilornis cheela hoya
分布:臺灣廣泛分布於全島海拔2,000公尺以下的山地與丘陵,尤以低海拔山區為主。離島僅於龜山島有紀錄。
特徵:全身以深褐色為主,頭頂至後枕具黑白相間的冠羽。眼黃色,眼先及蠟膜鮮黃色。背面深褐色,僅小覆羽有白色細圓斑。尾羽褐色,有一白色橫帶。腹面棕褐色,胸側、腹部及脛羽密布白色細圓斑。
棲地:棲息於中低海拔森林,非常適應人類在山區及丘陵所墾殖或開發形成的破碎化森林,包括果園、茶園、墓地、人煙稀少的道路、廢棄的房舍周遭等。

路邊突然蹦出一支盤古蟾蜍出來,頭上還吸附著一隻水蛭。

學名:Bufo bankorensis
分布:廣泛地分佈於台灣全島各地,從龜山島、平地到三千公尺的高山,都有牠們的蹤跡。
特徵:體型差異很大,從6公分到20公分,雌蟾明顯地比雄蟾大很多。牠們身體背部的顏色及花紋也變化多端,體色有紅色、褐色或黑褐色
棲地:平常晚上喜歡守候在步道、空地、路燈等比較亮、蟲比較多的地方覓食,也喜歡棲息在住宅或農耕地附近捕食昆蟲。在每年的九月到次年二月會遷移到溪流、水池等水域進行生殖活動。

當每個組別都走完山羊古道後,我們走到一旁的製茶所集合。就在組長們忙著點名時,我聽到附近傳來一陣悅耳的鳥叫聲。但是這聲音聽起來十分陌生。我努力地環視周遭,終於發現了一旁的電線桿上,冒出一顆小小的頭。我舉起望遠鏡,帶點橘紅色的頭,沒有黑點的臉頰......是山麻雀公鳥啊!中大獎了!

學名:Passer rutilans rutilans
分布:全世界僅分布於東亞,P. r. rutilans 分布在中國華中及華南、台灣、日本、南韓及庫頁島。台灣主要分布於海拔 600 至 2,000m 之間的地區 (翟鵬 1977,沙謙中 1986,顏重威1984),不做長程遷移。
特徵:體長約13cm,雌雄鳥的羽色不同。雄鳥頭上及背部栗赤色,眼先及喉中央黑色,喉側及頸白色,胸、腹、尾下覆羽灰白色,尾羽黑褐色,腳灰褐色。雌鳥有淡黃色眉斑,背面灰褐色,腰部淡栗色,喉中央無黑色斑,有二條黃白色翼帶,其餘與雄鳥相同。
棲地:原本主要棲息於中低海拔山區的原住民聚落中,棲地環境一般喜愛與樹林相鄰的人類屋舍,在山區村落附近相當常見。但由於近幾十年來公路開通,山區開墾漸漸廣泛,造成麻雀入侵競爭,而大量取代了山麻雀,目前山麻雀分布僅侷限在少數高度隔離的山區聚落。

        山羊古道的地面上佈滿了青苔,走的時候要全神貫注,不然下一秒可就要屁股著地了。我們這一趟沒有看到太多的鳥類,可能是時間的關係。早上9、10點接近中午是牠們一天活動力最低的時候,因為太陽這時候很大。
        我們離開山羊古道,繼續沿著台18往上,準備前往第二個目的地: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。

進到園區內,我們開始走在木棧道上。走到一處柳杉林立的地方時,見到了一群茶腹鳾。牠們是台灣少數能像啄木鳥依樣垂直攀爬樹幹的鳥類。攀岩走壁的功夫十分了得。

學名:Sitta europaea sinensis
分布:廣布於歐亞大陸、台灣,台灣是其分布的東南極限。台灣分布於全島海拔 1,500m 以上的中高海拔山區森林。
特徵:體長約12cm。頭部有黑色過眼線,延伸至頸側。頭部眼線以上及背面大致為藍灰色,飛羽及尾羽黑褐色。腹面淡黃褐色,脇及尾下覆羽栗褐色。
棲地:本種為古北界孑遺於台灣的鳥種,偏好冷溫帶森林,棲於海拔 1,500m 以上的針闊葉混合林,喜愛多大樹的老熟天然林。


有找到牠嗎?牠就在樹叢的中間。這隻是栗背林鴝的公鳥。牠們有很強大的好奇心,會在我們的周圍四處飛行,歪著頭、點點尾巴,看著我們。

學名:Tarsiger johnstoniae
分布:全世界僅分布於台灣,在島內主要出現於海拔 2,000m 以上的山區。
特徵:雌雄鳥體色不同。雄鳥頭部、後頸和喉黑色,眉紋細長白色。上背經頸及肩羽至上胸有一橙紅色寬帶。雌鳥頭部和體背暗橄欖褐色,白眉較不明顯。頸至上胸無橙紅色帶,飛羽和尾羽黑褐色,外緣欖褐色。腹面淡欖黃色,喉和下腹較淡,尾下覆羽白色。
棲地:繁殖季節棲息於海拔 2,600 至3,550m 的山區,針、闊葉混合林和針葉林下濃密的矮叢中,非繁殖季節出現於海拔 1,650 至2,820m 的闊葉樹林和針、闊混合林,有垂直遷移的情形。


走著走著,我看到頭上似乎有特別的雨燕在飛行,於是我追了上去,可惜沒有看到。回來的路上,有位同學走來,叫我趕快過去看一隻鳥。我走近後,發現是一隻台灣朱雀公鳥。漂亮的酒紅色讓牠看起來十分鮮艷。

學名:Carpodacus formosanus
分布:僅分布於台灣,廣泛分布於海拔 2,000m以上的山區,其中以海拔 2,600m 以上較為普遍 (翟鵬1977,沙謙中1986,顏重威1984)。並不做長程遷移,但冬季會有海拔上的垂直遷移,最低可至海拔 1,700m 的山區。
特徵:體長約 15cm。雌雄鳥羽色差異甚大。喙鉛灰色,虹膜黑褐色,腳灰紅色。雄鳥全身大致為暗朱紅色,有白色眉斑。雌鳥通體為黑褐色,有黑色縱斑,無眉斑。
棲地:棲息於台灣海拔 2,000m 以上的山區,但以海拔較高的針葉林帶較為常見


接著我們走上一座木橋。一旁的樹上聚集了很多鳥,而且離我們很近。上圖中躲了一隻冠羽畫眉。我要經過一番比手劃腳才能讓旁邊的同學看到牠。

學名:Yuhina brunneiceps
分布:全世界僅分布於台灣山區中高海拔的針闊葉混和林。冬季會有海拔上的垂直遷移。
特徵:雌雄鳥同色。由額至後頭冠羽長,冠羽的前半栗褐色,其下方及後枕灰白色,由額向頭側延伸形成一條黑褐色紋。頰和耳羽淡黃白色,頸側灰白色,有一條黑色弧線由下喙基部,經喉側向上延伸至頸側。
棲地:棲息於中、高山海拔 1,200 至2,800m 闊葉樹林和針、闊葉樹混合林的上層(Yen 1990),。其棲所的喜好依序為樹林、空曠疏林、果園、建築物和池塘 (Lee et al. 2005)。


走完木橋後,接著就來到了沼平車站。我們在這裡看到了一隻松鴉。牠在一旁的櫻花叢間飛來飛去,想要吃上頭的櫻花果。牠的翅膀上有十分美麗的藍黑相間紋路。而且牠很喜歡模仿其他鳥類(如松雀鷹)的叫聲。

學名:Garrulus glandarius taivanus
分布: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。台灣可見於低至高海拔的合適棲地。
特徵:全身大致為粉紅褐色,喉部及身體腹面的顏色較淺。喙基部的羽毛黑色,頦有粗而醒目的黑線,喉部粉紅褐色略淺。小翼羽及大覆羽與中覆羽外側亮藍色與黑色相間
棲地:通常單獨活動,有時成群出現。出現在闊葉林、針闊葉混生林中。


雖然阿里山的遊客非常多,但是依然有沒有旁人的角落。像圖中就是這麼一個時刻。這樣的畫面讓人看了真是心曠神怡。結束阿里山的行程,我們繼續往上走,來到新中橫公路最高點:塔塔加。


晚上入住的地方是東埔山莊。我們把東西放好之後就走出來呼吸沁涼的空氣了。我自己已經上來塔塔加很多次了,而就像往常一樣,這裡總是有變化多端的美景可看。


晚上運氣好的話,也有皎潔的月光和星辰陪伴。


晚餐後,我們就開始夜間觀察。其實這個晚上的動物沒有很多,只有在大鐵山附近看到三隻很可愛的白面鼯鼠。俗稱"白抹布"的牠們後面還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。

學名:Petaurista alborufus subsp. lena
分布:白面鼯鼠臺灣特有亞種。主要分布於各海拔山區,但以中、高海拔較常見,低海拔區域相對少見。
特徵:一種美麗的大型飛鼠。頭臉部圓形、鼻吻端短鈍,眼睛圓黑而明亮;頭與體背面暗赤褐色,臉部及腹部為純白色,尾巴很長呈黑褐色,部分個體尾部末端呈白色。
棲地:以針葉林及針闊葉混生林為主。


東埔山莊的溫度計。這幾天的溫度大概都在12、13度上下,就塔塔加的狀況而言,已經篹滿溫暖的了。我們大概只需要穿一件外套就夠了。

早上起床,外頭還有兩隻巨嘴鴉在聊天呢。

學名:Corvus macrorhynchos colonorum
分布:廣泛分布於亞洲的東部與南部。台灣廣泛分布於各地山區的闊葉林中,偶見於近山的平地。
特徵:喙黑色,粗、厚且大,上喙到接近喙尖處才變窄。全身黑色,背面有紫色及藍色光澤,腹面無光澤。
棲地:棲息於全島有闊葉樹的地區,通常成小群活動。


遊客中心前的一棵小鐵杉上,早上總是有幾隻煤山雀來覓食。

學名:Periparus ater ptilosus
分布:廣泛分布於非洲北部、歐、亞大陸與附近海島。台灣分布於中高海拔山地。
特徵:雌雄鳥外形相同。頭部至頸部及胸部上方黑色,臉頰至頸側白色,有黑色羽冠,羽冠下方至後頸中央白色,喙細小、黑褐色,背部與肩部覆羽藍鉛灰色,翼及尾羽較淺的藍鉛灰色。
棲地:單獨或成群活動於中、高海拔針葉林或混生林上層,在樹木稀少或低矮地區,也會到低矮林木上覓食,常和其它鳥種形成混合鳥群。


停車場附近總是有幾隻星鴉徘徊,尋找人們吃剩的食物。

學名:Nucifraga caryocatactes owstoni
分布:廣泛分布於歐洲及亞洲的針葉林與針闊葉混合林帶,以及日本、台灣、中國海南島等島嶼上。台灣分布於中高海拔山區。
特徵:頭頂暗褐色,喙黑色,身體其它部位褐色,飛羽深黑褐色。臉、後頸、背部及胸部密布大型白色斑點。尾上覆羽及尾下覆羽白色,尾深黑褐色,有白色羽緣。
棲地:通常單獨或成小群在高海拔山區的針葉林中活動,主要出現在海拔 2,200 至3,500m 間的森林中,冬季可能會降遷到海拔1,000m 左右,族群數量不甚普遍。


就在排雲遊客中心的前面,我們抬頭看到了一隻猛禽。通常在高海拔看到猛禽,有很大的機會是稀有的熊鷹。不過因為太遠了,無法判斷。回來後用電腦看了看照片,才發現是東方蜂鷹

學名:Pernis ptilorhynchus orientalis
分布:廣布亞洲東北部、日本、印度、東南亞。臺灣於全島廣泛分布,各離島亦有紀錄。
特徵:雌雄鳥略異。頭小,頸長,喙尖細,蠟膜鉛灰色,眼先密布細鱗狀硬羽,無眉突,後頸有短冠羽,不豎起時不明顯,頭部形似鳩鴿或杜鵑。雄鳥眼暗褐色,臉部鼠灰色;雌鳥眼黃色,臉部褐色或淡色,具深色眼後線。喙黑色。雌鳥尾淡褐色,於末端亦有1道深色橫帶,但接近基部處有2至3道深色橫帶,這幾道橫帶較雄鳥窄,且深淺對比較不明顯。
棲地:棲息於多種型態的森林,以中低海拔較茂密的天然闊葉林為主,但人工林、針葉林、破碎化的次生林、墾植過的果園等仍可見,少數可生活在2,000公尺以上的高冷山區。偏好野生蜂類多的地區,近年因為蜜蜂養蜂場的管理者會定期割除蜂箱中的贅巢片,其中常含有相當數量的蜜蜂幼蟲及蛹,吸引許多東方蜂鷹前來撿食這些現成的食物,因此養蜂場成了影響本種分布的一大人為誘因。


最後,我們從大鐵杉上走下來,在一旁的箭竹林中發現了一隻母的山羌。牠近距離的覓食、行走,絲毫不理會我們的存在。這也成為這兩天來的高潮,替這次大採畫下了完美的句點。

學名:Muntiacus reevesi subsp. micrurus
分布:臺灣山羌為臺灣特有亞種,自低海拔山麓至海拔3,000公尺的山區森林均有分布。
特徵:臺灣產3種鹿科動物(另兩種為水鹿和梅花鹿)中體型最嬌小者。頭體長40至70公分,體重多為8至12公斤。身體背部暗黃褐色,吻端及額頭為暗褐色,額內緣至角基內側各有一黑色條紋;雄羌額頭黃色,具有短角(僅年長老羌的角有分叉),角基部隆起,具絨角期和硬角期週期,每年會脫落後重長;雌羌額頭呈盾牌狀黑斑,不長角,僅具骨質隆起。上胸部和體側為灰褐色。
棲地:以天然的闊葉林或混生林較常發現。


參考資料:
1. Spilornis cheela hoya (Latham, 1790)  蛇鵰《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-TaiBIF》。
http://taibif.tw/zh/namecode/380117?order=solr_document_3&sort=asc
2. Bufo bankorensis Barbour, 1908  盤古蟾蜍《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-TaiBIF》。
http://taibif.tw/zh/namecode/380021?page=688
3. Passer rutilans rutilans (Temminck, 1835)  山麻雀《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-TaiBIF》。http://taibif.tw/zh/namecode/380434
4. Sitta europaea sinensis (Verreaux, 1871)  茶腹鳾《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-TaiBIF》。http://taibif.tw/zh/namecode/380444?page=4&order=solr_document_3&sort=asc
5. Tarsiger johnstoniae (Ogilvie-Grant, 1906)  栗背林鴝《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-TaiBIF》。http://taibif.tw/zh/namecode/419684
6. Carpodacus formosanus J. Verreaux, 1870  臺灣朱雀《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-TaiBIF》。http://taibif.tw/zh/namecode/425192?
order=solr_document_3&sort=asc
7. Yuhina brunneiceps Ogilvie-Grant, 1906  冠羽鳳鶥《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-TaiBIF》。http://taibif.tw/zh/namecode/380486
8. Garrulus glandarius taivanus (Gould, 1862)  松鴉《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-TaiBIF》。http://taibif.tw/zh/namecode/425203
9. Petaurista alborufus subsp. lena Thomas, 1907  白面鼯鼠《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-TaiBIF》。http://taibif.tw/zh/namecode/380607?order=solr_document&sort=asc
10. Corvus macrorhynchos colonorum (Swinhoe, 1864)  巨嘴鴉《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-TaiBIF》。http://taibif.tw/zh/namecode/380321
11. Periparus ater ptilosus (Ogilvie-Grant, 1912)  煤山雀《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-TaiBIF》。http://taibif.tw/zh/namecode/419676
12. Nucifraga caryocatactes owstoni (Ingram, 1910)  星鴉《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-TaiBIF》。http://taibif.tw/zh/namecode/380329
13. Pernis ptilorhynchus orientalis (Temminck, 1821)  東方蜂鷹《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-TaiBIF》。http://taibif.tw/zh/namecode/404628?page=4
14. Muntiacus reevesi subsp. micrurus (Sclater, 1875)  臺灣山羌《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網-TaiBIF》。http://taibif.tw/zh/namecode/380515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植物組大採之阿里山森林遊樂區Day1 part(2)

植物組大採之阿里山森Day2

無脊椎動物組-海報介紹